網頁

Translate

顯示具有 拍賣公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拍賣公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蘇富比將推60克拉粉鑽:價格或達6000萬美元


蘇富比將推60克拉粉鑽:價格或達6000萬美元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25日電 據外媒報導,蘇富比拍賣行(Sotheby)25日展示了一顆重達59.6克拉的無瑕粉鑽,該鑽石將於11月份在瑞士日內瓦拍賣,預計價格將達到6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67億元)

  蘇富比拍賣行稱,這顆橢圓形的粉鑽名為“粉紅之星”(The Pink Star),其內部純潔無瑕,晶瑩剔透,將可能成為該拍賣行拍出的最貴重的鑽石。

  德國一名珠寶商雅各(Otto Jakob)稱,蘇富比拍賣行此時推出這顆豪華的粉鑽恰逢其時,因為全球現在有許多有錢人手握大量現金,擔心貶值,所以他們會投向這些貴重的物品,其中亞洲的富豪在這方面尤為突出。

  據悉,蘇富比拍賣行10月還將在香港推出兩顆鑽石,一顆白鑽與一顆藍鑽,其拍賣價格預計分別為280萬美元與190萬美元。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佳士得pk蘇富比:兩拍賣巨頭力推瓷器珍品


佳士得pk蘇富比:兩拍賣巨頭力推瓷器珍品

   上海證券報 

 秋拍在即,佳士得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24件來自英國裡埃斯科珍藏的重要中國瓷器,將現身其11月下旬舉辦的香港秋拍。該珍藏以明代瓷器為主,還包括清代瓷器及早期單色瓷,來源有序,拍場罕見。

  業內人士認為,之前蘇富比[微博]已宣佈其在香港的第一輪秋拍力推多件重磅拍品,預期今年瓷雜板塊在經歷多年行情調整後將會有出色的表現。

  明代青花瓷奪人眼球

  這次推出的裡埃斯科珍藏中,涉及明代青花、清代禦瓷以及高古瓷三大類別。其中最出類拔萃的是13件明代青花瓷。當時正值中國青花工藝的巔峰時期,如一件六字楷書橫款的明宣德青花輪花綬帶葫蘆扁瓶,是裡埃斯科於1954年在拍賣會上購入的精品,造型雋雅,胎體堅密。裡埃斯科在其撰寫的圖錄中稱為“朝聖瓶(Pilgrims Bottle)”,估價2200萬到3000萬港元。還有一件明成化青花嬰戲圖盌,萬深圓腹,上繪通景庭園嬰戲圖,其青花色調柔和,畫工細膩生動,估價700萬到1000萬港元。

  據專家考證,這些青花瓷來路清楚,如那件葫蘆扁瓶,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類似的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也發表了2件近似例子,而大英博物館則正在展出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珍藏的相似的宣德款葫蘆瓶。至於嬰戲圖碗,紋飾飽含子孫永葆、詩禮傳家、福壽雙全之意,恰恰反映了成化年間天子的心願,也有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珍藏的類似的作品在大英博物館展出,還有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有類似的藏品。

  清代瓷器VS古代單色釉

  此系列的焦點包括一對清康熙外胭脂紅釉內粉彩果實紋馬蹄杯,做工考究,杯內的果實及外壁的胭脂紅地,兩者皆充分體現了中國胭脂紅的亮麗風姿,而施彩之勻淨適度亦堪稱一絕。作品有雙圈六字楷書款,估價700萬到1000萬港元。

  此外,還有一件清康熙釉裡紅夔鳳紋雙陸尊,有六字楷書款,估價400萬到600萬港元。專家考證,馬蹄杯的內壁描繪著白瓜子、蓮子、刀豆、棗子、荔枝和楊梅,選材極具巧思,無一不寄託了兒孫滿堂、望子成龍、福財兼修的願望,極有可能是新婚賀禮。

  而其制瓷工藝也體現了康熙年間取得的重大突破:宮內的玻璃(1336, -12.00, -0.89%)和琺瑯作坊研製出一種新的被西方人稱為“粉彩”的琺瑯彩,使中國精瓷綻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而這種胭脂紅彩康熙杯或盤寥寥可數,十分珍罕。

  此外,還有3件做工考究的單色瓷器,分別燒造於十一、十二及十三世紀。其中一件是南宋官窯青釉菱花式盌,出自Chester Beatty舊藏,來源顯赫,估價900萬到1200萬港元;還有一件金/元鈞窯天青釉紫斑盌,出自Alexander珍藏,同樣來源顯赫,估價120萬到200萬港元;還有一例北宋定窯刻蓮紋葵花式盤,估價100萬到200萬港元。

  瓷雜板塊前景可期

  1964年逝世的裡埃斯科是英國的一名企業家,這批珍品讓他花費了近30年的心血,他還親自為這些珍藏編制了圖錄。同年,倫敦克羅伊登市議會購入了他裡埃斯科當時位於倫敦南部阿丁頓區(Addington)的住所Heathfield House及毗鄰的土地,這批珍藏亦隨之納入倫敦克羅伊登市名下。佳士得亞洲藝術部主席暨國際總監石俊生(Jonathan Stone)表示,佳士得對於此次受倫敦克羅伊登市議會委託拍賣24件裡埃斯科珍藏重要瓷器深感榮幸。裡埃斯科珍藏品共有230件,此次拍賣將推出其中24件精品,拍賣收益將悉數投入克羅伊登市的文化基礎設施。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高稅負制約行業發展 拍賣業須從量到質轉型


高稅負制約行業發展 拍賣業須從量到質轉型

  國際商報

 日前,中國拍賣協會公佈《中國拍賣行業2013年上半年經營情況報告》顯示,今年1~6月份全國拍賣累計成交場次為26381場,實現拍賣成交總額2565.27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加了48.3%。主營業務收入44.17億元,同比只增加1.14%。“企業營收水準與去年基本持平,說明高增長的成交額的並未給企業帶來同樣豐厚的經營回報。”中國拍賣協會副秘書長歐陽樹英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她認為,高成本、低傭金、業務增長結構等是導致行業現狀的主要因素,也制約著行業的健康發展。未來,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拍賣企業須提高經營和服務水準,從數量型向品質型轉變,將拍賣領域不斷向緊密聯繫百姓社會生活的市場方向拓展。

  高稅負制約行業發展

  在歐陽樹英看來,隨著拍賣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傭金在降低,但成本和稅負卻在加重。

  報告特別指出,一方面,受原有增值稅政策(國稅【199940號文)影響,部分一般納稅人企業經營狀況令人堪憂。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全行業共上繳營業稅金2.64億元,同比增加13.5%

  另一方面,報告認為,隨著下半年全國新的營改增政策試點的持續推進,新政的影響將進一步體現。此前,據部分執行營改增試點地區的拍賣企業反映,上半年營業稅改增值稅以後,拍賣企業中小規模納稅人稅負有所減少,但一般納稅人稅負有小幅增長。

  業內認為,如若原有增值稅政策(國稅【199940號文)在北京等全面執行,對拍賣企業在按傭金徵收營業稅的同時徵收增值稅,那麼,預計下半年北京等地的拍賣成交收入將有明顯減少,各類從事二手設備、二手機動車拍賣業務或接受機構委託文物藝術品拍賣業務的企業將不可避免地因多重納稅而出現收入與納稅額倒掛。這勢必導致部分企業轉型或退出,並對上述標的拍賣業務造成巨大打擊。

  而歐陽樹英則表示,新的營改增政策下,由於藝術品等拍品多來源於個人,無法提供進項發票,導致拍賣企業稅基並沒有減小,從而難以受益于營改增政策,有些企業稅負可能反而會增加。

  此外,目前國內藝術品進口關稅、增值稅的綜合稅負高達30%左右,大大超過香港等主要中國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的稅收水準,也制約著海外珍貴文物的回流。

  歐陽樹英表示,海外文物歸國是近年來我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全年兩季大拍20%的市場份額,20年來回流文物超過10萬餘件,其中不乏宋徽宗《寫生珍禽圖》、閻立本《孔子弟子像》等現藏國內各大文博機構的珍貴文物。“中國藝術品回國,為什麼成了進口?”歐陽樹英表示不解。她說,多年來,很多藝術品都是通過肩挑手扛、螞蟻搬家的方式,由旅客將小件的書畫、瓷器等隨身帶回國內,以避免高關稅,但大件文物就被關稅擋在了國門外。

  業務結構趨向市場化

  “我國拍賣行業業務增長結構中,房地產拍賣佔據半壁江山。”歐陽樹英表示,在48%拍賣成交總額增幅中,房產拍賣就貢獻了8成以上。

  此外,歐陽樹英還稱,今後,企業必須提高服務水準,否則將沒有出路。保利拍賣公司古代書畫部總經理左昕陽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個別拍賣公司存在結款不及時等問題,亟待法律法規待進一步完善,同時企業還需加強服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