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Translate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景泰藍收藏與鑒賞(圖)


景泰藍收藏與鑒賞()

《東方收藏》雜誌

  景泰藍,工藝上稱為“銅胎掐絲琺瑯”,歷史上稱為琺瑯器。琺瑯又稱“佛朗”、“發藍”,這是一種源自西方的工藝。大約在元代從西亞的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後,很快就融會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表面那種金碧輝煌、富麗華貴的藝術效果深得帝王權貴的賞識,明清二代的帝王在宮內均設有專門機構,明代是“御用監”,清代為“造辦處”,皆設“琺瑯作”專門生產供皇室使用的金屬琺瑯器,從明宣德、景泰一直到清代康、雍、乾、嘉慶時期。因皇室燒造金屬琺瑯器在明景泰時走向成熟,且以藍色為基調,所以世稱景泰藍。現在雖然燒制琺瑯器各色具備,但仍沿用了景泰藍的稱謂。因為景泰藍已變成了這種工藝的標誌,而不只是顏色的名稱。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銅質的冶煉,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影響深刻。只是當時宣德爐的工藝已達到頂峰,不可能再有新的突破。據說,這位景泰皇帝酷愛銅胎掐絲琺瑯的工藝品,他不但參與器型圖案設計、選擇顏色,甚至把生產作坊建在了紫禁城裡。正因為皇上喜歡並親力親為,這種銅胎掐絲琺瑯器的製作在景泰年間得到了巨大發展,尤其是藍色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有淡白微綠的天藍、有琉璃般凝重的鈷藍、有藍寶石般濃郁的寶藍,多層次的藍色都被用來做底色,燒成後清新雅麗、高貴華美,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

  景泰所有御前陳設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凡瓷器所能燒制的器物,琺瑯器也無不盡有。成化時期宮內景泰藍的燒制幾乎相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延續燒制,可是都因循守舊,在品質上已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曆以後偶有燒制,但出品很少。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明末。到清朝乾隆時期,景泰藍的製作迎來了它的最高峰。這時期的景泰藍嚴格規定只有皇家可以使用,只有少量用於封賞二品以上大員及頒賜給大德高僧、寺廟作供奉之用。這時期的景泰藍色澤與明代相比,追求豔麗,紋飾複雜,圖案喜慶吉祥、題材豐富,廣泛用於宮殿的擺設與實用器皿的製作。要特別指出的是偶有一些署有康熙、雍正年款的銅胎掐絲琺瑯器物,通過仔細考究我們會發現與乾隆時所燒制器物沒什麼不同,實際上應該是乾隆製造的掐絲琺瑯器上署了康熙、雍正的年款,並不真是康雍朝燒制的。

  琺瑯器依其特點可分為四種: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畫琺瑯和透明琺瑯。

  掐絲琺瑯,就是當年的鬼國嵌,我們現在俗稱的“景泰藍”。其製作方式是以細而薄的銅絲片掐成各種圖案粘於銅胎上,在其內外充填各色釉料,入窯燒制至琺瑯釉以適當厚度覆蓋器表,經打磨、鍍金而成。

  鏨胎琺瑯:古稱“佛朗嵌”,是在較厚重的金屬胎體上經減地雕刻使紋飾輪廓線凸起,在減地下陷處根據需要填充各色琺瑯釉料,經焙燒、打磨、鍍金而成,其圖案線條粗獷,具有莊重醇厚的藝術效果。傳世的作品較少。

  畫琺瑯:是用單色琺瑯釉直接塗在金屬胎上作地子,再依設計用不同色彩的琺瑯釉描繪人物、風景、花卉等圖案,經高溫烘燒,出窯後磨光鍍金而成。因此工藝是清康熙時由西方從廣州傳入、後至宮廷燒造,故在廣州也稱為“洋瓷”。

  透明琺瑯:亦稱“廣琺瑯”,俗稱“燒藍”,是指在金屬胎上用錘揲、浮雕、陰刻紋飾的方式,有的還飾以金、銀片,然後塗以透明琺瑯釉烘燒而成,以藍、綠、紫色為多,這種工藝是利用琺瑯釉透明半透明的特性,使器物裝飾圖案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

北宋白釉官款花式口托盞(圖)


北宋白釉官款花式口托盞()

收藏快報

 盞,通常指用於喝茶的碗杯類茶具。盞托是指放置茶盞的託盤。盞托多呈圓形,中間有作為承托的凸起的托圈,即托口。瓷盞托始見於東晉,南北朝開始流行,唐以後隨著飲茶之風盛行,盞托推陳出新,有的口沿捲曲作荷葉狀,頗為精美。明代托口微鼓,也有船形盞托,稱“茶舟”、“茶船”。清代盞托為圓形。

  宋遼時期盞托幾乎成了茶盞的固定附件,托口較高,中間呈空心盞狀。定州博物館就藏有一件北宋白釉“官”款花式口托盞(1)。其高7.5釐米,口徑9釐米,足徑7.8釐米,於1969年在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盞、托一體,為高足盤接無底盞而成,盞圓口,口沿無釉,直壁,深腹;託盤弧形翹起,口呈五曲花瓣式,高足外撇;胎薄,質細白,釉色晶瑩透明;盤底足刻劃一行書“官”字(2)

  此北宋定窯托盞,官器無疑,外撇的圈足,給人四平八穩的感覺。五曲帶筋的荷葉托,滿含質感和張力,生動形象。規整精美的茶盞牢牢固定於盞托之上,素雅、豐滿,充滿神韻。此器是佛教信徒施給地宮最完美的器物之一,也是佛門必須的器物。禪僧禮佛前必須先吃茶,而且學禪務於不寐,不餐食,唯許飲茶。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形而上的淨化、對自然的感悟和回歸,在靜思默想中,達到真我的境界。禪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淨淡泊、樸素自然、韻味雋永,恰是禪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歸宿。

  禪宗之意在此器之上也有體現:渾然天成的荷葉底托,有筋脈的表現足矣;它像寬大的手掌,盡力地合攏,托著一顆價值連城的珍寶。盞壁光素無紋,反而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詮釋了燦爛之極歸於平淡的至高境界;它是一顆放置於荷葉上的蓮蓬,給人豐收的喜悅,立刻叫人信心百倍,因為它演繹著春華秋實的勝景;它是一顆倒置於手中的切工完美火彩十足的寶石,無論誰的手掌,都會擺出珍視的姿態,欣賞它、愛護它。透過歷史的塵煙,我們有理由相信,用過此器品茗的人,亦應是當時的大徹大悟的得道之人。

 

紫砂收藏的三大忌


紫砂收藏的三大忌

東南網

 隨著茶壺收藏風氣的盛行,紫砂壺的投資價值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其市場價格也不斷上漲,但隨之而來的是仿製品也大量出現。曾有一位馬來西亞的紫砂藏家,家中紫砂藏品近千件,但其中真正的藝術品也就幾十件而已。那麼,廣大收藏愛好者投資收藏紫砂壺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收藏紫砂壺應注意挑選精品、真品,並看准市場行情。一些名家製作的紫砂壺都很有收藏價值,尤其是一些大師的作品,一直是穩中有升,而大量地攤上的紫砂壺,絕大多數都是贗品或者粗製濫造的,沒什麼收藏價值可言。收藏紫砂壺,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鑒賞水準,以防陷入紫砂藝術收藏三大誤區。

  宜興紫砂泥才是正宗土:過去人們認為用紫砂壺泡茶最好,不失茶的原味。因為宜興的紫砂泥料燒制後具有雙重氣孔結構,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器皿所缺乏的透氣性。但是現在陶藝普及,不少人將紫砂泥料誤認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製出來的“紫砂泥”,用這種原料做出來的“紫砂壺”顯然在泡茶功能上是沒有優勢的。針對這一現象,宜興地區已對當地的紫砂泥料開產進行資源保護,實施從2005年起三年內禁產的保護性措施。

  藝術價值比“老”更重要:許多人以為紫砂壺越老越好,專門藏舊壺、老壺。市面上有兩種造假方法,一是將泥料的表面作舊,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經常摸的樣子,看上去有古舊感,或者用強酸腐蝕作舊;二是將紫砂壺塗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其實,衡量一把紫砂壺收藏價值高低的關鍵還是看藝術價值,並非一定是越老越好。

  染色紫砂不宜泡茶:宜興紫砂泥由於其礦區、礦層分佈不同,其天然色澤多達幾十種,非常奇妙。天然紫砂泥質有紅泥,或稱朱砂泥、紫泥、本山綠泥(呈米黃色)、天青泥(堪稱泥中黃金,出礦時呈綠顏色,十分難得)和調砂泥等。但現在不少制壺者為了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在陶土裡隨意添加化學原料,最後製作出來的壺色彩雖豔,但泡茶就會有異味,其價值反而不高。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英合玉器將舉辦新疆和田玉籽料青花原石展


英合玉器將舉辦新疆和田玉籽料青花原石展

 新浪收藏

金秋時節,國慶之際,“英合玉器——新疆和田玉籽料青花展”將向社會展出。

  起初和田玉青花籽料因其顏色比較雜,有違和田玉一向純正的顏色特徵而不得重視,但隨著人們對於青花籽料的理解,以及雕琢的運用巧妙,和田玉青花籽料開始逐漸受到歡迎,價格也一路水漲船高。

  產自新疆和田地區的青花,黑白相間,紋理清晰飄逸,濃淡相宜,似中國水墨,意境深遠悠長;破墨皴影間,恰如濃墨入水,隨形隨性;又若大千揮毫,信手拈來,皆是一幅幅泉瀑雨霧,山巒層出之景,迷蒙含蓄,正所謂煙拂雲梢留淡白,雲蒸山腹出深青。欣賞漸入深意,不經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奧秘。

  和田青花經大師巧妙構思和精心雕琢,被賦予了生命與靈魂。

  宋鳴放大師所制玉壺,運用各類玉石的天然形狀和不同色澤,因料設計、因材施藝,汲古而不泥古,設計與製作過程通常是一氣呵成,以“巧思、細膩、精緻”的獨特風格,淋漓盡致展現玉石之溫、純、柔、雅的品質,在不經意間流露出返璞歸真的那份優雅。

  邱啟敬所做之青花,直溯中國古典人文傳統,在東方人文藝術中汲取營養,傾注著對古典美學的景仰與重構。其所做系列——涅槃、荷花翠鳥、湖光倒影等,無一不顯現出他那秉性中流淌的傳統文化情懷,沉鬱而氤氳,滋養著精神與氣質,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資源爭奪戰:田黃時代開啟集珍文化


資源爭奪戰:田黃時代開啟集珍文化

 田黃石,素來以高貴的身價與富貴的氣質著稱,長久以來,受到皇家貴族與文人士大夫的追捧與珍藏。進入新世紀,田黃石的資源性優勢受到重視,其潛在的投資價值也是受到專業級藏家的持續關注。近幾年,高端田黃石向拍賣市場集中,使得田黃成為藝術品市場中炙手可熱的收藏品類。隨著田黃石的走熱,各項成交資料表現優異,精品田黃進入千萬元俱樂部,由此迎來了藝術品市場的“田黃時代”。

  資源稀缺,田黃石引爆拍賣市場

  資源為王,一直是藝術品市場中的隱性規則。這其中,除了大量與歷史、人文、藝術資源相關的藏品外,還有很多藏品直接與自然資源相關,田黃石就是其中最為稀缺的寶貴資源之一。眾所周知,田黃石無根而璞、無脈可尋,品質優良,但產量極低。由於資源瀕臨枯竭,官方已經禁止開採,而流通在市場中的田黃石則多為傳世藏品。由此,其資源的稀缺性一再地被放大,可以說誰佔領了優質資源誰就擁有了未來增值保值的基礎。

  由於資源的稀缺性與田黃石所特有的收藏文化,田黃石早早就成為藝術品市場中的寵兒。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就有少量的田黃藏品出現在一些綜合性的拍賣場次中,每每引起收藏界的矚目。隨著田黃市場行情的不斷發展,專門為田黃石組織的拍賣專場開始進入了公眾的視野,由此確立了田黃石的市場地位。

  

 

令人驚豔的金玉首飾


令人驚豔的金玉首飾

 大洋網-廣州日報

明代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金銀器使用較為廣泛的一個時期,尤其體現在首飾上。整體比較而言,器物的工藝水準難比唐代,也不及宋元,但也有一些工藝水準較高的作品問世。金蟬玉葉就是其中一例。

  1954年,在蘇州五峰山博士塢的明代弘治年間進士張安晚家族墓地14號墓發掘中,考古人員驚奇地發現了這件金蟬玉葉。它的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頭部,同時出土的還有銀笄二件、金銀嵌寶玉插花四件,證明這件物品是貴族女子頭上的發簪。

  金蟬玉葉的造型非常精巧:一隻形神畢肖、金光閃耀的蟬,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好似在奏鳴;玉葉則葉脈分明,潔白無瑕,將金蟬微微托起。其中,金蟬蟬翼左右各兩,外翼長1.7釐米,寬約0.8釐米,厚僅0.2毫米,表現了蟬翼輕而薄的特點。蟬足簡化為三對,一對前足翹起,一對後足微微抬起。整個蟬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經鑒定,金蟬含金量很高,成色達到95%。玉葉則長5.2釐米、寬約3.2釐米,系用新疆和田所產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瑩潤澤、溫柔細膩。葉片分為八瓣,有主脈一根,兩邊各有支脈四根,葉片正面的葉脈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葉脈相應搓成凸棱,使葉片極具真實感,整片葉子的邊緣搓磨得圓潤光滑。

  金蟬玉葉的製作技術十分複雜。金蟬採用了壓模鑄范、薄葉延展、鏨刻、焊接等工藝。玉葉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等多種琢玉工藝,拋光細膩,薄胎圓潤,琢工精緻,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整個畫面構思奇巧,動靜結合,妙趣橫生,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

  蟬又稱“知了”,“知”諧音“枝”,金蟬玉葉也就是“金枝玉葉”。中國古代對女子的最高讚美莫過於“金枝玉葉”。而金蟬奏鳴,玉葉振動,正是金聲玉振的藝術再現。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這件金蟬玉葉,可謂是15世紀下半葉明代中期的傑作,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唯一一件。

古玉器保養的三忌四畏


古玉器保養的三忌四畏

大洋網-廣州日報

  古玉有“三忌”、“四畏”,劉大同在《古玉辨》中說,所謂“三忌”,是指古玉“忌油”、“忌腥”、“忌污穢”。所謂“四畏”是指古玉“畏冰”、“畏火”、“畏姜水”、“畏驚氣”。

  忌油:古玉應避免接觸油膩,因為油脂會封堵玉質的微細孔隙,使玉質中的灰土不能退出來,玉器便不會瑩潤,透出所謂的“清光”。

  忌腥:腥氣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如鹵鹽等,對玉器有一定的腐蝕作用,導致玉質受損,所以古玉要避免與腥物相觸。

  忌污穢:古玉忌污穢的道理與忌油相似,即污穢會使“土門”閉塞,而使玉質中的灰土不能退出,甚至反受其濁。因此玩玉前要洗淨雙手。

  畏冰:如果古玉時常近冰,或被凍,則色沁就不活,沒有潤感,謂之“死色”,甚至使玉質可能會產生裂紋而不可挽救。

  畏火:古玉如果常靠近火或熱源,則可能使“色漿”盡褪,色漿主要是指玉質的表面光澤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熱,尤其是高溫,可導致裂紋的產生,亦可傷及玉質,從而失去光澤,降低透明度。

  畏姜水:古玉與姜水接觸,往往會使已有的沁色黯淡無光。切勿以姜水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氣或腐臭氣,如果浸得太久,還會使玉器渾身起麻點。以後即便不斷“盤玩”,也難以補救。

  畏驚跌:即所謂“畏驚氣”,是指當佩戴者受驚或不慎將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於硬物之上,重則粉身碎骨,輕則產生裂紋,即使看不見,也不意味其完好無損。因為重撞之下,內部結構總會受影響,即便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細裂紋,也是玉器的隱患。

  小貼士

  如何保養古玉

  1.避免與硬物碰撞。玉器受碰撞後很容易破裂,有時肉眼雖看不出裂紋,但玉表層內的分子結構已受損壞,產生暗裂紋。

  2.盡可能避免沾染灰塵、油污。玉器表面若有灰塵,宜用軟毛刷清潔;若有污垢或油漬等附著於玉面,可用溫淡的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洗淨。

  3.玉器佩掛件不用時要放妥,最好放進首飾袋或首飾盒內,以免碰傷。避免與香水、化學藥劑、肥皂或人體汗液接觸。

  4.避免陽光長期直射。玉器陽光暴曬遇熱膨脹,分子體積增大,會影響玉質。尤其是水晶、瑪瑙等受到高熱會發生爆裂,因此更忌接近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