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辨偽:明銅鏡業競爭激烈
大洋網-廣州日報
大多數明代銅鏡較宋鏡要厚重些,有的鏡不但厚重而且鏡身較大。它的形制缺少創新,主要是仿戰國,漢、唐銅鏡的形制和由此演變而來的形制。
明鏡圓鈕較大,頂部趨平並常鑄有銘文。銀錠鈕是明代另一種流行的鏡鈕,它也是明鏡區別於其它時代銅鏡的重要依據。
明代初期,鏡緣多延續元鏡內直外坡的形式。中晚期,開始流行一種素寬緣,緣中部內凹,兩邊上卷,外卷邊一般略高於內卷邊。同時,明鏡還出現了一種立牆式緣。這後兩種鏡緣,顯然是在仿效戰國銅鏡。
明代以素面和銘文鏡為多。有紋飾者,裝飾也十分粗簡,而且把以鈕為中心的圓形圖案改成為分上下左右關係的進深畫面了。題材也多為一些平面高浮雕的亭閣人物,但最具時代特色和創新風格的是八寶紋和雜寶人物紋。
在明代隆慶以前銅鏡還比較重視紋飾,這以後銅鏡主要是素面鑄字。明代銅鏡銘文與宋鏡銘文有明顯的區別。
1.明代銅鏡銘文吉語多,且多鑄在由重輪鏡演變而來的銅鏡上。其銘有“長命富貴”、“福祿禎祥”、“狀元及弟”、“五子登科”、“喜生貴子”、“百歲團圓”、“鸞鳳呈祥”、“一品當朝”、“壽山福海”、“福壽康寧”等四字吉語,但在宋鏡上不曾見到此類吉語。此外,還有一種與佛教有關的“梵文”鏡,此鏡內圈為梵文,外圈為漢文。這類銘文鏡大多是圓形平頂鈕,鈕上有銘文,這種鈕上鑄銘銅鏡,為明代所開始出現的。
2.明代銅鏡鏡鈕上鑄銘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圓鈕上鑄一“任”字,這種鈕據查均為明萬曆年間南城益王府所鑄。另一種則是于圓形平頂鈕上鑄銘文,一般只冠以姓名,但也有標明產地的。如“湖州薛茂松造”、“敬宇自造”、“薛懷泉造”、“仰溪鑄造”。
3.明代銅鏡銘文與宋鏡不同的再一個特徵是:宋鏡銘文後面是冠以“照子”或“照子記”,明鏡則冠以“造”或“鑄造”,如“李小園造”、“謝少塘造”、“任小軒造”、“張家造”、“馬店鑄造”。還有的鏡子後面冠以“記”、“置”、“制”、“辦”,如“張紹誠就記”、“段置”、“吳印泉辦”。這表明明代銅鏡可以定做。有的匠人為了取信于顧客,還在鏡背上鑄有“包換”字樣,如“楊鋪包換”、“馬店自造包換”。這時可能還出現了假冒銅鏡,因此有的工匠在鏡背鑄上咒語,如“假充李鏡,真仍豬狗”。從以上銘文可以看出,明代的鑄鏡業較之宋、金、元時期要興旺發達,同時商業競爭也激烈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