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鑒別之壺款特點(圖)
紫砂網
賞壺、藏壺,不必強求多而全,也不必強求精而專,但是藏名家壺,卻是歷代收藏紫砂壺的風尚。從宋代開始,收藏和把玩紫砂壺就成為一種藝術追求,但是隨著供春、時朋、李仲芳、歐正春、時大彬等一批名匠大師的不斷湧現,追求名家紫
砂名壺又成為當時社會流行的一種風氣。日本人奧玄寶在《壺圖錄》中說:“壺或有無款而優於有款者,然無款而良者不及有款而良者。近人往往愛無款者,無他, 慮有款之真偽難辨也!”。
意思是:“壺有有款和無款之別,而有款的假壺讓人防不勝防,真假難辨,那麼就不如更愛無款但工藝好的茶壺。”這種人的著眼點,首先是茶壺本身的好壞,而不是迷信所謂名款。
因此,有識著說:“有款求其真,無款求其善。”這十個字,是藏壺、賞壺的要旨。
明清時期,一些紫砂壺上開始出現了工匠的姓名款,工匠用各種方法,或刻、或雕,記下自己的款識和年代標記,以上提到的各位名匠,也是後人從“壺款”上認識並逐漸認同追捧的。由此,辨認壺款,認清壺款,讀懂壺款成為藏名家壺的第一步。
紫砂壺研究專家說,歷來,紫砂壺是按人定價,名家名壺自是身價百倍,因此,古時民間就有仿名人壺的現象。但是,儘管精雕細琢,壺形似甚至神也似,但是壺款卻未必。
比如,時大彬的壺款一般在壺的底部或壺把下方等不顯眼處。還有人形容其壺款,“均為楷書,筆劃也乾淨俐落,下刀時重,起筆方而銳。”想必,方寸之間的雕刻,想達到大師的神韻,恐怕非一日之功。
另外,從各年代壺款的特點看,也能鑒別出七八成。明代的紫砂茶壺大都在底部刻款,到了晚明開始變化,刻名印章並用,壺身也開始刻名了。而到了清代,壺蓋內用印也出現了。
香港羅桂祥博士根據大量的出土實物歸納紫砂壺款識的特徵就是,“明萬曆年間,以歐體楷書刻於壺底,明清則刻名與印章並用,康熙以後,刻字減少、除壺底用印外,或于蓋內、把下蓋印。”
以上所有這些歷年總結出的壺款的特點,對一般鑒別名人名壺真偽都有一定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