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青花:筆墨暈染出文人情懷
《東方收藏》雜誌
明代永樂與宣德兩朝,是明初國力比較強盛的時期,政局穩定,城市經濟與對外貿易的發展,刺激了包括瓷器在內的手工業生產的繁榮,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禦窯廠燒造的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它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也是明清青花工藝的典範,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永宣官窯青花燒造數量上也是空前的,但宣德朝數量要遠遠超過永樂朝。僅景德鎮禦窯廠的瓷窯在宣德年間就增至58座,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的任務。其中青花占大多數,並成為生產的主流,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民窯青花大都比較簡潔概括,實力與品質上略遜於官窯,釉面欠滋潤,常有縮釉現象。有的過於厚重,不注意修胎,畫法奔放自如,用筆較草率,畫面構圖簡略,很講究意境、情趣,充滿了民間生活氣息,活潑而有趣味。
另外,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王皇后對藝術品具有濃厚的興趣,宣德帝本身在詩、書、畫及遊藝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才能,明沈德符《野獲編》、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清劉體仁《七頌堂識小錄》等均有記載,能詩善畫,且有大量作品留世,如《武侯高臥圖卷》、《萬年松圖卷》、《蓮蒲松蔭圖卷》、《苦瓜鼠圖卷》等作品。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手工藝方面的發展,除了瓷器,宣德朝的銅器、琺瑯、雕漆及織繡、繪畫等,俱能成就輝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