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錠鑒藏:銘文內容決定價值
大洋網-廣州日報
鑒定:該錠整體規制莊重,戳記大氣深峻,銀色自然晶瑩,圓碗形狀為四川地區銀錠特有,錠面中間為使用地區名稱,兩邊為紀年、用途、匠名。地丁是清代主要的田賦收入,用銀兩徵收的叫“地丁銀”,市場價格大致在四五萬元左右。
“大元寶”是由古至今婦孺皆知的古代錢幣,深入民心。實際上其學名曾為“銀鋌”,一般被稱為“銀錠”。銀錠的形制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大元寶,曾經有餅狀、船形、長方條形、豬腰形等,直至明清才基本固定為元寶的形狀。近年,銀錠成為錢幣收藏領域中頗受矚目的品種,價格水漲船高。銀錠貴在哪?貴在銘文上。
官銀價格遠高於“私銀”
銀錠在宋朝以前稱銀鋌,銀鋌約出現在三國和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已日益完善,明清銀錠在鑄造工藝、重量、銘文及形制等方面都更為規範。據瞭解,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銀錠以明清兩代及民國初期留存下來的居多。
與古代瓷器分官窯和民窯相類似,歷代銀錠中也有官方發行和民間私人製作兩種,前者相對規範,一般有五十兩、十兩、五兩、四兩、三兩、二兩和一兩等多種規格,銀錠內都鑄有收入來源、產地、年份、成色、爐名或銀匠姓名等內容的銘文,因此研究價值和市場價值相對較高。而私人製作的銀錠存世量相對較大,製作地為全國各地,湖南、江西、廣東較為多見。據瞭解,廣東的銀錠成色相對較高。
有研究者認為,民間銀號鑄造銀錠時,為了維護自身的信譽而把關可能更為嚴格,其銀錠純度與官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據市場人士介紹,官銀畢竟鑄造發行較為正規,對於收藏者來說,收藏官銀更為規範,而且地方性更明確。事實上,市場中的官銀價格一般比民間的銀錠高出數倍甚至十倍。
大元寶附加值高且隨金銀價起落
如何判斷銀錠的價值?廣州縱原市場商家羅先生認為,重點是品相和存世量。“自2007-2008年銀錠行情大漲後,銀錠收藏的取向逐漸出現了變化。”劉健告訴記者,以前的銀錠收藏者多追求系列收藏,以求集齊各個地區或各個品種的銀錠,而現在更傾向於關注品相,“以前兩件同樣的銀錠,品相佳的一件,收藏者頂多出多1-2成價格購買,現在敢於出2-3倍的成本。”這與市場中品相好的銀錠越來越少、升值空間更大都有很大關係,劉健舉例說,一個10兩的銀錠,品相為極美品,價格往往可能比品相普通的50兩銀錠還高,“現在市場中稀少、品相佳的銀錠和普通品、普通品相的銀錠價格拉得很開。”
“銀錠是古代經濟活動的實物佐證,貫穿歷代錢幣文化,其標識是決定價值的重要因素。”劉健發現,史料價值越強的銀錠則收藏價值越高,尤其是稅銀及刻有金融史料性文字的銀錠更是比普通品種升值空間大許多。除了官銀外,民間的銀錠也可能記錄了當時的商業往來和貿易交流,譬如雲南與越南之間的易貨歷史。
收藏者為什麼喜歡銀錠?市場商家告訴記者,除了史料價值外,“大元寶”就是財富的象徵,給予收藏者很強的“踏實感”,除此之外,銀錠的形制具觀賞性,材質又有保值效果,也是收藏者青睞的原因:“50兩銀錠拿在手上可是很沉甸甸的。”
正因為如此,國際金價的變化對銀錠、銀元的市場價格有所影響:當金價上升時,銀價也跟著上升,銀錠、銀元的價格也上升;當金價、銀價下跌時,銀錠、銀元雖然有所動搖,但幅度不大。而銀錠板塊自2007年起的大漲,與近年國際金銀價快速進入上升通道密不可分。
銀錠收藏小貼士
“初哥”可先入手無銘文銀錠
儘管銘文內容決定銀錠的價值,但劉健建議收藏者儘量先從普通銀錠開始收藏,在確認真偽情況下,收藏清代沒有銘文的銀錠,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區域的銀錠,比如廣東收藏者可以收藏廣東銀錠。如果是有銘文的銀錠,就要從書籍文字資料和拍賣記錄上進行求證。
古錢幣專家草芳老師也曾表示,不少銀錠上的標誌難以查證;銀錠少有實物可供收藏者進行學習、參考、對比;銀錠價值均較高,收藏者的成本門檻高;況且許多收藏者對銀錠各種綜合知識都不能把握,就想貪便宜“撿漏”。他建議,只有具備了綜合知識、收藏基礎和經濟實力的收藏者才可適當投入收藏銀錠。
如何鑒定銀錠?
1.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元寶”有明顯突起,符合老百姓對銀錠的認識。但事實上歷代銀錠中間都無突起,反是下凹,是因為方便其疊放和保存。
2.小銀錠可能會沒有蜂窩,而五十兩的大銀錠肯定會有明顯的蜂窩。蜂窩的形成是因為當把熔化的銀水倒入金屬模具時,銀水遇冷收縮產生氣孔。蜂窩是鑒定銀錠的重要依據之一。自然形成的氣孔一般口大洞小,深淺不一。
3.由於近幾年造假者也在假銀錠上偽造氣孔,因此鑒定者一般還要觀察氣孔內部是否被自然氧化,有做舊的痕跡。由此也可判斷銀錠的年代。
4.一般銀錠中間的文字是陰文(即下凹文字)而不是陽文(即凸起的文字)。
5.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銀錠贗品包括在假銀錠中摻鉛錫,或是在澆鑄時將銅塊凝在銀錠內部,外表鎏銀,還有的用新白銀鑄老銀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